|建德新安江毕业证样板|模板图片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发放给各个大学,建德新安江毕业证样板|模板历届毕业证样本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样本图片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全 长
41.4公里
流域面积
1291.44平方公里。。建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中华文明之光之称的“建德人”就诞生在这一方古老的土地上,上世纪七十年代,经中国科学院考古鉴定,“建德人”距今已有五万多年的历史。正是古老的“建德人”从新安江走向“良渚”,走向“河姆渡”,走向大海之滨,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建德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我国海洋文明发祥地之一。从这一点上引伸开来,我们与上海也是有历史渊源关系的。
建德从公元225年的三国时期建县,至今已经有近1800年的历史。自唐神功元年起,建德作为州府一级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公元1960年,前后时间长达1200多年。
县名由来: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三国志·吴书·孙韶传》“孙韶,字公礼……权为吴王,迁杨威将军,封建德侯”。又据《三国志·吴书·大帝记》,孙权为吴王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孙韶封建德侯也是这一年。建德置县为公元225年,孙韶的故乡在建德,原建德县的辖境为孙韶的封地。故此,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
建德新安江区域位置
建德市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杭州——黄山黄金旅游线的中段,位于北纬29o13’~29o46’,东经118o54’~119o45’。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和龙游县毗邻,西南与衢州市衢江区相交,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北与桐庐县交界。东起姚村乡金郎坪村,西至李家镇翁家村,长约90公里;南起三河乡毕家村,北至下包乡胥岭村木坞尖,宽约47公里。总面积232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28%。市人民政府驻新安江街道新安路1号,距杭州市区150公里
建德新安江自然资源
市境地处浙西丘陵山地和金衢盆地毗连处,地表以分割破碎的低山丘陵为特色,大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属钱塘江凹槽带,山岭属天目山、千里岗和龙门山系。千米以上主峰有12座,主要分布在境域西北和东南。山脉大致呈北东向西南走向。整个地势为西北和东南两边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水系由周边向中间汇集,主要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与山脉走向基本一致。
境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有新安江、兰江、富春江3条干流及38条中小溪流。新安江在市境西部的芹坑埠入境,由西向东流经新安江城区、洋溪、下涯、马目、杨村桥,在梅城与兰江汇合后流入富春江;境内全长41.4公里,流域面积1291.44平方公里。兰江在三河乡入境,自南而北流经三河、麻车、大洋、洋尾,于梅城东关汇入富春江,境内长23.5公里,流域面积419.38平方公里。富春江由西南流向东北,经乌石滩、七里泷,于冷水流入桐庐县;境内长19.3公里,流域面积615.75平方公里。寿昌江是新安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李家镇长林大坑源,主流长65.8公里,流域面积692.3平方公里;河道曲折,集流时间短,河床宽浅,总落差428米,比降大,流速快,暴涨暴落,且易造成洪涝灾害。
境域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88.6%。北部和西部山岭由古生代到新生代的砂岩、石灰岩和页岩等组成,侵蚀明显,切割较深,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达400~600米,坡度常为30~40度。南部为200米以下的丘陵,地势平缓,坡形浑圆,坡度一般在15度以下,谷地也较开阔。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21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4%。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寿昌江及兰江两岸,土地肥沃,排灌条件良好,是本市的主要农耕地带,也是商品畜禽的重要产区。
建德新安江建德市资源状况
境域耕地面积为29901.79公顷,占境域总面积的12.85%。水域总面积8592.11公顷,占境域总面积的3.69%。其中河流面积7515.63公顷,水库面积1076.47公顷,分别占水域面积的87.47%和12.53%。园地面积5839.87公顷,占境域总面积的2.51%,主要种植茶、桑、果等经济作物。据1999年森林资源调查,境域有林地面积15.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4%。境域多山地丘陵、缓坡,发展种养殖业回旋余地较大。
境内生物资源丰富,据查明,有森林树种700余种,药用植物700多种,动物140多种,其中有44种动植物资源属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现已初步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有26种,矿点63个。主要矿藏有石灰岩、白云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煤、铜、铁、铀等,其中石灰石储量最大,出露面积约85平方公里,估计储量143亿吨。建德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助建立的全国10个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县之一。立木蓄积量359.15万立方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柑桔、严州白梨、里叶白莲、新安江牌草莓、板栗等。其中茶叶为全国重点生产县之一,柑桔、板栗、生漆是浙江省重点产区;里叶白莲洁白如玉,质地优良,为浙江省名土特产;严州白梨晶莹如雪,肉质细嫩,南宋时即为皇家贡品。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资源、水力资源较丰富,水资源总量18.5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81万千瓦。水质极佳的淡水资源,又为大水面网箱养鱼奠定了基础。
建德山川毓秀,境贯“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使新安江城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独特小气候,为江南难得的旅游休养胜地。
建德新安江气候环境
2005年,全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蒸发接近常年、日照偏多、雨日偏少。冬季,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偏多,低温天数多;春季,气温继续偏低,日照偏多,降水略偏少,雪灾严重;夏季,气温偏高、高温天数多,梅汛期降水特少,伏旱严重;秋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秋旱严重。全年出现2次大到暴雪、1次局地冰雹大风、局地雷雨大风和5次台风外围影响及伏秋旱等灾害性天气。
气温比上年有所回落。年平均气温17.0℃,比常年偏高0.3℃,比上年偏低0.4℃。年极端最高气温38.9℃,出现在9月20日,比历史极值低4℃,比上年低1.9℃;年极端最低气温-6.3℃,出现在1月1日,比历史极值偏高2.4℃,比上年低2.2℃。月平均气温1月、2月、3月、5月、8月和12月比常年偏低,其中1月、2月和12月均比常年偏低1.7℃,为1986年以来近20年最低值;其他月份比常年偏高,其中9月比常年偏高3.4℃,创历史新高;4月比常年偏高2℃,为历史第3个高值年。全年≥35℃的高温日数53天,比常年多17天,比上年多6天。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10天;7月21天;8月11天;9月10天;10月1天。高温最早出现在6月3日,为35.5℃;高温最晚出现在10月1日,为37.5℃,10月极端最高气温创历史新高。全年≤0℃的低温日数34天,比常年多6天,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3月和12月,其中1月9天、2月5天、3月5天、12月15天;≤-5℃的低温日数1天。12月低温日数之多仅次于1967年和1975年的18天。≤23℃的秋季低温初日出现在10月3日,比常年迟20天;≤20℃的秋季低温初日出现在10月4日,比常年平均偏迟6天。终霜,出现在3月19日,比常年推迟13天。初霜,出现在12月6日,比常年推迟15天。
日照比常年略偏多。全年日照总时数1811小时,比常年偏多54小时,比上年偏少229小时。7月、10月接近常年;1月、2月、5月、8月和11月比常年偏少,其中2月和8月分别比常年偏少47小时和65小时,为历史同期第5和第6个低值年;其他月份比常年偏多,其中,4月208小时,创历史新高;6月220小时,为历史同期第3个高值年。
建德新安江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49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为15.9:55.2:28.9。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9450元。完成现价工农业总产值266.93亿元,增长24.2%。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为108748万元,为年计划的101.5%,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623万元,为年计划的100.3%,增长31.1%。
[农业]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市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226119万元,为年计划的100.5%,比上年增长8.3%。农村经济总收入1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高速公路建设,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29.94万亩,比上年减少0.11万亩;大田结构调整面积20.3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78万亩,比上年下降3.6%;草莓20150亩(“过江”面积为7348亩),下降8.8%;莲子10600亩(“跨乡”面积为3280亩),增长6.0%;花卉苗木2.83万亩,增长13.2%;香榧1.8万亩,增长16.1%。 效益农业快速发展。蔬菜产量24.75万吨,比上年增加4.92万吨;油菜籽8487吨,增加97吨;茶叶3337吨,增加214吨;水果13.68万吨。建成草莓、柑桔、茶叶等无公害基地面积15.73万亩;有机茶基地面积2.02万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家;休闲观光农业、钢棚草莓等设施农业有效推进。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58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120万亩。年末生猪存栏量为14.76万头,比上年增长2.4%;家禽存栏量为563.52万羽,增长15.3%;肉类总产量2.41万吨,增长12.5%;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7.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以实施“千库保安”、“清水河道”整治工程为抓手,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3处,新建水库3座;修复农田灌溉渠道40.3公里;完成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3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1%。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7万亩,增长1.5%。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龙头和主导地位,“工业兴市”战略深入推进。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443174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373016万元,增长25.1%。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1%。大乡镇、大产业、大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年底,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428家,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1390163万元,比上年增长28.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556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利润60217万元,增长22.7%。工业用电量为11712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1%。 工业生产性投入增幅同比下降。工业生产性投入181569万元,为年计划的87.3%,比上年下降8.1%,其中设备投入101202万元。 工业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开发区、乡镇街道产业功能区和独立工矿区基础设施投资1.61亿元。当年平整土地2451亩。累计入区企业达到267家,其中投产企业187家。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市2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亿元;严州大道、经济适用房等11个项目全面完成年度计划。 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02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国内贸易]消费市场稳中有升。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断扩大。完成全社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餐饮连锁、家电连锁、百货连锁、医药连锁、旧货寄售等现代商贸业得到快速发展。 集贸市场继续活跃。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8个,总成交额106908万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01414万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5494万元。
[旅游产业]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接待总人次212.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旅游直接收入21846万元,增长10.2%。完成千岛湖旅游码头改造和梅城开元寺复建;实施“江南村”二期工程;杭金衢“神奇之旅”线路正式推出;新安江国际大酒店主楼顺利结顶。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7687万元;商品房施工面积77.7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1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5.7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6133万元。经济适用房2.9万平方米交付使用,3.9万平方米完成主体工程;“国信·新安明珠”荣获首届杭州市“最佳人居奖”。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新建、改建、扩建通村公路486.5公里。杭新高速公路、330国道改建工程如期开通;省、县道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杨梅公路、马目大桥项目开始设计。
[邮电通信]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5292门。本地电话用户189502户,其中小灵通55515部,增长27.7%;每百人拥有固定电37.2部。宽带用户达到2.26万户,比上年增长35.9%;移动电话用户20.41万户,增长8.3%。全年电信邮政业务总收入为25609万元,比上年增长19.1%。
[金融保险]存贷规模明显扩大。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贷款余额为53.73亿元,增长7.5%。 保险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保险机构保费17828万元,比上年增长3.9%;支付各类赔款2324万元,下降24.3%。
[市场物价]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1.9%。其中食品类上升1.7%;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2%;衣着类下降0.2%;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升5.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5.0%;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1.3%;居住类上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