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登封天地之中|毕业证|是什么样的的最新动态,查看登封天地之中|毕业证|是什么样的毕业证样本的更多信息,搜索并申请适合您的职位,该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8处11项古建精华有了新的“护身符”。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出席世界遗产大会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在与记者的电话连线中说:“我们等来了期待已久的喜悦,但这份喜悦并不轻松,世界赋予了我们更多、更重的责任,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1登封天地之中简介
2登封天地之中申遗始末
3登封天地之中的长期保护和意义
4八项十一处遗产
▪中岳庙
▪汉三阙
▪会善寺
▪嵩阳书院
▪嵩岳寺塔
▪少林寺
▪少林寺塔林
▪初祖庵。。。得知此消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十分激动。他说,今后寺院僧人们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能触摸到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荣誉和骄傲,同时也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历史悠久、品类齐全,具有原真性和唯一性,这是‘天地之中’申遗的最大优势,也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标准。”河南大学古建园林研究院院长张家泰说。登封“天地之中”申遗的内容主要是8处11项,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
登封天地之中登封天地之中申遗始末
登封天地之中入世遗 中国先民宇宙观西方认可
2010年08月01日11:33中国新闻网北京时间8月1日早上7点40分,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作为中国今年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新社郑州8月1日电 题:登封“天地之中”入世遗 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西方认可。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李贵刚
北京时间8月1日,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大会传来消息,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意味着,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获得国际认可。
圆形地球何来“天地之中”?在申遗文稿起草人、河南登封地方制办公室主任吕红军看来,由于上一次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天地之中”的理念曾经遭到一些西方专家的质疑。因此,在这次申报时,详释“天地之中”的概念成了最重要的内容。
据介绍,登封地区分别存有以“天地之中”传统宇宙观和以“中岳嵩山”圣山崇拜为核心理念的不同遗产组合和相互重叠,这一点很难让国际同行克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009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西五台山顺利晋级,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却遭遇“卡壳”——被审定为“补充材料推荐列入”。 这也被视为改变了中国申遗15年年来“一路凯歌”的局面。
吕红军说,地球是圆的,从现代科学来说,好像不存在“天地之中”的概念。上古时候,中国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方形的地球有一个中心,是阴阳交汇的地方,是风雨交汇的地方,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在这一旗帜下,嵩山成为圣山、神山,历代帝王祭祀,形成嵩山丰富的历史建筑群。
据介绍,登封“天地之中”申遗的内容主要是8处11项,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更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最真实、最深刻的反映。
吕红军表示,“天地之中”作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文化概念,也是对中国朴素宇宙观的高度概括。而在国内知名人文学者裴钰看来,登封此番申报世遗的主题概念变成了“天地之中”,即天堂和人间的中心,这个更便于国际化的理解。
“3天考察,我认识了‘中’字”。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专家茱丽叶·拉姆齐在评估验收“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时,由衷地赞叹嵩山历史建筑群独特的文化内涵。 她说,“少林寺、观星台、中岳庙、嵩阳书院的碑刻上总是出现这个字,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民族在人文方面对‘天地中’的崇拜和认可”。一个“中”字也成了中国的代表。它诠释者中华民族的核心宇宙观和几千年来的中国思想。
作为一组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最终以其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赢得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芳心”,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名录》。也是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之后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前方代表团团长、郑州市委宣传部长丁世显说,申报世界遗产等于是进一步向全世界做出保护承诺,同时也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
登封天地之中登封天地之中的长期保护和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北京时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在内的8处11项古建筑精华有了新的“护身符”。
对于河南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消息,它让登封历史建筑群成为“世界名模”,让河南“历史文化厚重”这一名片更加熠熠闪光。但在这个时候,我们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申遗并非只是为了发展旅游,申遗成功这一巨大的荣耀同时赋予了我们巨大的责任。也就是说,申遗的成功,也对河南人如何理解、对待这项荣耀提出了新的考验。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为啥要在1972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原因很简单,就是该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希望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防止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枯竭。可见,这个制度的精髓就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其他的一切延伸效应都是次要的。
比如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有的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有的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有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都是些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建筑,它们像一个个巨大的u盘,存储着未被我们全部破译的古代中国人的各种符号:生存意志、审美特点、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聪明才智、风俗习惯、科技水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世界遗产名录》收录它,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申遗成功后,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这些遗产完整地交给下一代,让其成为中华民族认识自我、探索未来文明之路的重要参照。至于申遗成功后能在旅游上新增多少门票收入,那则是非常次要的事情,如果颠倒了这个次序,那就与申遗的初衷背道而驰。
登封天地之中八项十一处遗产
登封天地之中中岳庙
中岳庙即指嵩山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登封天地之中汉三阙
即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一种特殊的石雕艺术。
太室阙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建于东汉时期,阙身四面有人物、动物、建筑物等50余幅画,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另有隶篆铭文,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书法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6000米处的少室山下,阙上铭文叙述了大禹在古时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启母阙在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在阙的东北面,耸立着一块几丈高的石头,名为“启母石”。相传大禹治水之事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施展法术,让禹成为一个开山凿渠的大力士。
登封天地之中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嵩山积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葱郁,正是这样一个纳嵩山之灵气的胜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寿星——道安禅师。
为魏孝文帝(471~499年)离宫,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赐名会善寺。唐武则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钢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净藏及天文学家一行等皆出于该寺。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5年)又赐名“万寿禅寺”。
会善寺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寿星——道安禅师。道安禅师俗寿128岁,历经隋唐两朝八帝,因比其师五祖弘忍还年长20岁,便赢得了“老安”的美名。道安的长寿是因为他谦让的美德和宠辱不惊的心态。道安和神秀同拜弘忍为师,弘忍也最看重他们两位,曾说“学人多矣,唯秀与安……今法要当传,付此二子,吾无忧哉!”当道安国师察知弘忍祖师有意传法于他们二人后,就推美于神秀,别的同学劝他时,他却反过来劝说同学们:“山涧树下,难可厌舍。丰石足以枕依,香泉足以澡漱,与道而漫,不乐何求。”并干脆离开祖师而云游。道安云游至中岳嵩山后,看到会善寺清幽静谧,环境幽雅,就高兴地说:“是吾终焉之地也。”于是就长住下来。这一住就是45年,其间虽然武则天多次躬亲禅窟,征至辇下,待以师礼,钦重有加,但他道行精深,安之若素,宠辱不惊,传法不辍,高寿而终。如此德高望重,坚守精进,不愧为佛门巨子。其熠熠星光,光耀千秋。
登封天地之中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605(年年隋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5进,廊庑俱全。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嵩阳书院与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少林寺建筑群三处(塔林、初祖庵、常住院),会善寺,嵩阳书院,中岳庙和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名列其中。
嵩阳书院环境幽美,为读书胜地。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颖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为嵩阳书院。
登封天地之中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除了河南郑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经考据后证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位于福建的少林寺,被称为“南少林”。关于南少林所处地点,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种说法。另有1976年版电影;特别是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而享誉海内外。
登封天地之中少林寺塔林
塔林,位于河南省 登封县少林寺西约250米,为历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来历代古塔230余座,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为清塔或时代不详者。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和尚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少林寺塔林现有232座塔,占地面积l.4万多平方米。历经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个古塔 建筑群。塔的层数不同,一般为一至七级,高度约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体、椎体;有直线形、抛物线形;有瓶体、.喇叭形。种类繁多,形态奇妍,这些塔是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少林寺塔林现存除一个唐朝的普通塔,一个宋朝普通塔和一个年代不详的普通塔外,其祭的全部都是个人塔。
其中唐“法玩禅师塔”是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砖塔,坐落在塔林西北部,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年),系方形单层单檐式砖塔,高8米。除塔门、塔刹和塔铭用青石雕成外,通体皆用水磨砖砌造而成,塔门用高浮雕的手法,装饰着飞天、嫔伽等古典图案。
元“照公和尚塔”在塔林中部,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背面有石铭一方,铭文为日本国僧人邵元撰文并书丹。
塔林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既是研究我国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宝藏,又是国内外参观旅游者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