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拥有|丹江口库区毕业证图片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丹江口库区毕业证图片毕业证样本。丹江口库区毕业证图片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地理位置
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气候类型
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占地面积
3121平方千米。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丹江口旅游港,丹江口大坝等
丹江口国家森林公园,净乐宫,武当山峡谷漂流。。丹江口库区(6
早在1952年,毛泽东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自此,南水北调这个伟大构想拉开序幕。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
2003年国家颁布丹江口库区停建令,国家、集体和个人都不允许在库区投入建设,准备随时启动搬迁和移民工程。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丹江口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总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使丹江口,淅川等地新增淹没面积数百平方公里。[1]
2008年,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开始实施,原本中央要求4年完成搬迁,但是湖北省,河南省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2011年,按照当地信息显示,2011年底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2]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库区地理环境
丹江口库区地理位置
丹江口库区位于长江中游支流汉江的中上游,主要水源来自于汉江。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纬32°36′-33°48′,东经110°59′-111°49′之间,处于豫、鄂两省交界处。丹江口库区,主要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河南南阳淅川县。
丹江口库区地形地貌
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汉江流域和南阳盆地中西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地形复杂,地貌多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被秦岭、大巴山所环绕,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垄岗、平原、南部开敞与江汉平原相连。丹江两岸为红色狭长盆地,属白垩及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石。北部山区,为元古界及下震旦统变岩系,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并有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分布。海拔分布范围121-212.5米之间,构成地形起伏多变、交差悬殊、气候明显的地貌特征。
丹江口库区气候
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季严寒,夏季较热,春季温暖,秋季凉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气温14.4-15.7℃,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最冷月平均气温2.4℃,最热月平均气温28.4℃,≥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年平均日照时数2121小时,年无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时 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热同季。
丹江口库区水文
丹江口库区流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库,主要河流有堵河、神定河、官山河、剑河、凉水河,沙沟河、泗河、吕家河、安乐河、浪河(含肖河)、丹江、鹳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属于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涨陡落,春季则枯水甚至断流。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库区自然资源
丹江口库区地处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尤其是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垂直高差悬殊,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可分为药用型、工业原料型、生态型及种质资源植物等。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杉木纯林等。森林植被区以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为主,呈现出南北东西成份交汇变化的特色。地带性植被有:以栓皮栎、麻栎、锐齿栎为建群树种的落叶阔叶林,以马尾松为建群树种的针叶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华山松林。常见的用材树种有椴树、桦树、冷杉、湖北枫杨、五角枫等,经济树种油桐、猕猴桃、柑桔、山茱萸、漆树、黄连木、乌桕、核桃等,以及连翘、盐肤木、黄荆、野山楂、酸枣、杜鹃、胡枝子等灌木,林间草木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羊胡子草、龙须草、野菊花等。
库区流域地形复杂,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沟壑纵横,林木葱郁,适宜多种野生动物生存、繁衍。区内有鸟类约213种,兽类6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45种。其中金钱豹、白鹳、黑鹳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羊、大天鹅、小天鹅、猫头鹰、大鲵、鸳鸯、红腹锦鸡、雉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库区库区范围
丹江口库区,主要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全境、河南南阳淅川县全境,是丹江口库区的核心区域。库区周边的地区,还涉及到郧县、郧西县、邓州市的小部分区域。
丹江口库区工程难度
丹江口库区经济损失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把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丹江口水库的大坝进行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十堰市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等县市区41个乡镇471个村将被淹没。[3]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库区将淹没河南省淅川县土地面积 143.9 平方公里,占全库区淹没面积的 47.6% ,淹没涉及淅川县 11 个乡镇, 185 个行政村, 1312 个村民小组;淹没耕园地面积 13.1 万亩,占全库区的 51.2% ;直接淹没人口 10.7 万人,淹没房屋面积 258.3 万平方米。此外还淹没涉及镇外单位 142 个,工矿企业 36 家,淹没等级公路 77.9 公里,淹没大中型桥梁 10 座 773 延米,淹没码头 38 处,淹没 10kv 以上输电线路 323 杆公里,淹没通讯光缆 141 杆公里,通信电缆 553.8 杆公里,淹没广播电视线路 229 杆公里,淹没电灌站 2 座 17300 千瓦,淹没水电站 4 座装机 805 千瓦,淹没堤(坝)总长 44 公里,淹没渠道 133 公里,淹没小型水库 5 座,淹没抽水站 36 座,淹没供水管道 36 公里,淹没水位观测站 10 个,其它水利设施 54 处。淹没马蹬、滔河、老城 3 个集镇。[4]
丹江口库区移民规模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将实现"长江水"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丹江口库区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达144平方公里,需要搬迁的移民人数为34.5万人。[5]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说,其搬迁强度超过了三峡工程,因为三峡百万移民搬迁用了10年左右时间,而南水北调移民要在两年多时间内完成搬迁。[6]
淅川县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又在淅川县的陶岔。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在中线工程建设中地位十分特殊。按移民数量,丹江口水库边上的淅川县是第一大县,为水库加高,当地需要移民16.2万人,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7]
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1959年淅川县2.2万人移民青海,1961年大坝围堰壅水,丹江岸边淅川县又有2.6万人搬出库区。1962年大坝工程因质量问题暂停,迁出的大部分移民又返回库区。1964年,中央同意丹江口水库工程恢复施工,移民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5]
那一次搬迁从1966年持续到1968年,分3批近7万人被分别搬迁到湖北的三个地区。从1971年开始到1978年因水库加高,淅川县8万多人搬迁到县内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