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正文

[hǎi nán dǎo]|毕业证|照片哪有不错果然好用

|[hǎi nán dǎo]|毕业证|照片哪有不错果然好用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海南岛是中国南方的热带岛屿,陆地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40千米,宽21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公里,为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岛上热带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蓝,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秦始皇把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王国势力和影响当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据《汉书·地理志》卷28记载:“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 。

如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夏废儋耳郡,并入珠崖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在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至南朝梁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海南行政区划图

西汉至南北朝,大概经历了始置、罢弃、遥领、重建的过程。西汉王朝在海南开郡设县,虽经残暴手段实现,但从历史上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于封建统治治理政策失误和中原多乱,海南又长期处于自治的状态。特别是南朝梁时,在废儋耳郡归附俚人首领冼夫人达千余峒的基础上重建崖州,这对后来历代中央王朝有效统治海南有着重要的意义。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冼夫人率领属下各州县归附隋朝,于开皇九年己酉(589)文帝赐冼夫人临振县汤沐邑1500户,并封赠她儿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据《正德琼台志》卷三记载,隋炀帝时大大加强了对海南岛的统治。

大业三年丁卯(607)改崖州为珠崖郡,后又析西南地区置临振郡,均属扬州司隶刺史管辖。

大业六年庚午(610),又将原二郡改置为珠崖、儋耳、临振三郡,统县十(与大业三年县名同),仍属扬州。

唐朝建置,各代多有变动。历经高祖、太宗、高宗、玄宗等各代,到唐朝武宗时,形成5州22县的行政建置。

五代时,海南岛归南汉统治。南汉废富罗、富云、博辽、延德、临川、落屯、曾口、颜罗等县。全岛共5州14县。

北宋太祖开宝三年庚午(970)派遣潘美率兵平南汉。开宝五年壬申废崖州,以其地属琼州,另改振州为崖州,保留儋州、万安州,共4州领14县。

宋熙宁六年(1073),置琼管安抚司,以管全岛军政,后一度只管东北地区。同时还分别将儋州、万安州、崖州易名为昌化军、万安军和朱崖军(后万安军改称南宁军,朱崖军改称吉阳军)。

南宋王朝将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划归万安州管辖,正式对其行使主权。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改琼州为琼州路安抚司,隶湖广行中书省。至元十七年,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于雷州,海南诸郡归其管辖。海南开始作为行政建置名称。至元二十八年辛卯改琼州路安抚司为琼州路军民安抚司。元文宗天历二年己巳(1329)改琼州军民安抚司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元顺帝至正(1341~1368)末,改属广西行中书省管辖。

元朝的行政建置基本上与宋代相同。郡县大体设在沿海四周,即以今海口、万宁、三亚、儋州为中心。这与当时海南岛的交通主要依赖海上交通有关。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

清代,于海南设置琼崖道。

清代在海南设府,辖3州10县,故史称“十三州县”。清末改设一府,1直隶州,1州,11县。

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

民国十年废道制。民国二十一年,曾拟划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行政区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设行政公署,驻海口市。在岛的南半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3]

海南岛地理环境

海南岛从平面上看,就像一个椭圆形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长约300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30公里,是海南岛和中国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山参天,因此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海南岛西北部有浮水洲岛,也称为夜莺岛。

海南岛是一个历史不长、但风景优美的沿海岛屿,为中国第二大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后断陷形成的岛屿。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上。 在《大清一统舆图》上,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东北隅的库页岛, 比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加在一起还要大., 海南岛原为中国第三大岛。 1860年,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让该岛,[4-6]从此, 中国第一大岛变成台湾岛,第二大岛变成海南岛。

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东北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1.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形态。

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海南构造隆起是海南岛中部不断抬升,逐渐形成了海南岛的地貌特征;山地位于中央,丘陵、台地、平原依次环绕四周。海南岛平均海拔1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占三分之二。[7]

以往的研究中众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海南岛的地质特征与中国大陆有相似性,有可能应该是从大陆分离出去的,但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比如到底是从哪里分离出去的?如何分离出去的?何时分离出去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答。2013年有学者研究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并找到了8大科学证据。结论是:海南岛是2400万年前开始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海南岛从原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50度达到当前位置,仍在左旋向东南漂移中。[8]

海南岛地质构造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形迹和性质的构造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成为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岛陆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晚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9]

海南岛纵深地质构造表现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区,幔凹中心在琼中至乐东一带,幔凹深度为30多千米。由于岛内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差异,在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9]

海南岩石有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3大类,遍布全省各地。[10]

海南岛地势地貌

海南岛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逐级递降,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在各种地貌类型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岛总面积的25.4%,丘陵占13.3%,台地占32.6%,阶地占16.9%,平原占11.2%,其他占0.6%,具有台地、阶地特多,山丘密集相连,平原少而分散的特征。[11-12]

山地与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的中部偏南地区,构成丘陵性的中低山地形。山地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地势高耸。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667座,其中五指山为海南最高峰,海拔1867米。山体受北东向的断裂作用造成红毛—番阳断裂谷地,谷地之西北为黎母岭—鹦哥岭—猕猴岭山地;谷地之东南为五指山—青春岭—马咀岭诸山。海南岛西部是雅加达岭、霸王岭和仙婆岭。这些山地成为海南岛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在山地的四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东南部和北部内陆。[11]

海南岛的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台地和阶地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9.5%,包括熔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山麓洪积台地、变质岩台地和河流阶地、海成阶地等。[11]

海南环岛,除南部个别地方山脉直逼海岸外,多为滨海平原,主要有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冲—海积平原以及潟湖、沙地等,面积占全岛面积的11.2%,为海南岛主要的农业区。海南岛的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从岛内陆携带物质在河口冲积而成。其中以南渡江、万泉河、陵水河和昌化江等河流下游入海处的冲积平原面积较大。海积平原由沿海岸带海流携带大量物质堆积而成,地貌上构成海积平原、沙堤和潟湖。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榆林沿海平原,琼西有南罗—九所第四系滨海平原。[11]

海南岛土壤分布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因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无论成土条件,或是土壤分布,均以中南部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递变。土壤分布受地形影响极为明显,全岛土壤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最外环圈是围绕全岛近代滨海阶地分布的滨海沙土,其海拔高度仅在1米以内;次外环圈为地带性土壤——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阶地、台地和海拔在350米(或400米)以下的丘陵。由于岛北部沿海有较宽的阶地、台地和丘陵,因而,岛北部土壤分布的环带较宽。岛南部因山地位于正中而偏南,甚至直逼海岸,土壤的环带较窄。岛中南部山地为黄壤,其海拔在400米以上。[11]

海南岛气候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终年太阳高度角大。夏至前后有两次太阳位于天顶,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在84°45′~86°45′;即使在冬至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也在46°05′~48°05′。各地夏至与冬至的昼长相差很小,因而,太阳辐射能相当丰富,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6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1793~2590小时.为热带气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海南岛位于东亚季风区,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东风带系统和西风带系统对其均有影响。[13]

气温

海南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为22.5~25.6℃,以中部的琼中最低,南部的三亚最高。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分布,从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增,23℃等温线在中部山区闭合。由于海洋的调节,海南气温年变差普遍较小,多数地区为8~10℃,三亚最小(7.6℃)。普遍比中国大陆地区低5~10℃。[14]

降水

海南各地的年平均雨量为923~2459毫米。等雨量线呈环状分布,中、东部多,西部少;山区丘陵多,沿海平原少;多雨中心位于万宁西侧至琼中一带,少雨区位于东方市沿海。多雨中心的琼中县,年平均雨量为2458.5毫米,年最多雨量为3759.0毫米(1978年),年最少雨量为1398.1毫米(1959年)。少雨区的东方县,年平均雨量为922.7毫米,年最多雨量为1528.8毫米(1980年),年最少雨量为275.4毫米(1969年)。琼中与东方直线距离不足150公里,雨量相差竟如此悬殊。[14]

海南岛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5~10月是多雨季,总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15]

海南岛河流水系

海南岛众多大小河流,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16-17]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154条,平均每条河流的集水面积只有220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9条,占全岛面积的84.4%;集雨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5条,只占全岛面积的15.6%。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流域面积分别为7033、5150、3693平方公里。三大江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流域面积在1000~2000平方公里的有陵水河和宁远河。流域面积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珠碧江、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和文教河。[16-17]

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斜贯本岛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至海口市入海,全长334千米,总落差703米,流域面积71765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19条。西昌水为南渡江最大支流,长257千米。[17-18]

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西北部,横贯海南岛西部,流经琼中、保亭、乐东、东方,至昌化港入海,全长231千米,总落差1270米,流域面积507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10条。通什水为最大支流,长61.8千米。[17-18]

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风门岭,流经琼中、万宁、屯昌、琼海,在博鳌港入海,全长163千米,总落差523米,流域面积3683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8条。其中定安河为最大支流,长约88千米。[17-18]

海南岛自然资源

海南岛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个热带海岛省份,被称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块未被污染的净土”。岛上四季常春,森林覆盖率超过50%。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

海南岛水资源

全岛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09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79亿立方米,其中53.5亿立方米为河川基流量(即重复计算量),则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3.5亿立方米。海南岛全岛多年平均降雨深1758毫米,降雨量为596.3亿立方米。[19-20]

海南岛水电资源

海南岛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较丰富,经对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逐条分段计算,理论蕴藏量为99.5万千瓦。其中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江三大河流为74.15万千瓦,占75%。全岛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77.21万千瓦,其中,三大河流为62.93万千瓦,占82%。[21]

截至2000年底止,全岛已开发的水电站304座,装机容量为53.69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9.3%(全国水电装机仅占可开发量的19.3%)。[21]

海南岛水能资源表
水系名称理论量可开发量已开发装机容量已开发装机发电量
南渡江21.988.36372005.78
万泉河21.6221.17774009.69
昌化江30.5533.4010270027.10
其他河系25.3514.286040011.12
合计99.5077.2127770053.69
资料来源:[21]单位:万千瓦、万千瓦时

海南岛生物资源

据调查,海南岛的植物有259个科,1300多属,4200种,乔木800多种,其中热带种类占83%。1995年全省森林面积达163.7万公顷,其中天然林83.9万公顷,人工林约8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达48.7%。自然植被有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树林、针叶林、灌丛和草原等类型。[22]

在海南岛,森林资源分布于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海南岛最重要的热带森林区有5个:①五指山热带原始森林区;②霸王岭;③尖峰岭林区;④吊罗山林区;⑤黎母山林区。[22]

海南岛矿产资源

海南岛已探明的矿物59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36种,有金、银、铜、铁、铅、锡、铝、镍、锰、钛、锆英石、水晶石、大理石、石墨等等。其中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在海南石碌,石碌铁矿的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居全国第一

海南岛风俗民情

该岛存在独具特点的民族风情。

海南岛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海南岛苗族风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海南岛黎族风俗

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传承的压力,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最早记载海南黎族纹身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文中说汉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时,在海南岛设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既指当时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这种习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纹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海南岛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面 积

3.39万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地 形

四周低平,中间高耸

主要山脉

五指山、鹦哥岭。年平均气温

22.5-25.6℃

主要河流

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

人 口

925万

年平均雨量

923-2459毫米

森林覆盖率

超过50%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