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毕业证样本图片图片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古城夜色[3]。。。滁州先秦至汉代
古城夜色[3]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滁州这片土地上采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滁州隋朝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区,隶属于扬州江都郡。[4]
滁州唐宋元时期
唐朝时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领三县,即清流、全椒、永阳(治今滁州市区)。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升),夺取吴政权,都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先后属江浙行省之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辖今市区和全椒、来安二县)、安丰路濠州(辖今凤阳、定远二县)、淮安路泗州(辖今明光、天长二县)。[4]
滁州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滁州为南京直隶州,直隶于南京(治应天府,今南京市),领来安、全椒二县。其他州县为凤阳府管辖。
清朝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市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后,改属安徽省,至清末,凤阳、定远属凤阳府;明光、天长属泗州直隶州(治今泗县县城);来安、全椒及市区属滁州直隶州(治今滁州市区)。
滁州美景(10
滁州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各县直属省府,滁州改为滁县,直属安徽省。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境各县均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等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其中滁县、来安、全椒、嘉山、天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其余属第四专区。[4]
滁州行政区划
滁州市辖琅琊区、南谯区2个市辖区和全椒、来安、定远、凤阳4个县,代管天长、明光2个县级市。共有16个街道、82个镇、1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滁州市政府驻南谯区龙蟠街道龙蟠大道99号。
琅琊区辖10个区直管社区和省级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门社区、南门社区、西门社区、北门社区、琅琊社区、凤凰社区、古道社区、白云社区、清流社区、创业社区、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政府驻清流街道西涧路铜欣雅居一号楼。
南谯区辖2个街道、8个镇:大王街道、龙蟠街道、乌衣镇、沙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珠龙镇、大柳镇、腰铺镇、施集镇。区政府驻乌衣镇大同路。
水韵滁州[5]
滁州地理环境
滁州位置境域
绿色滁州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滁州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滁州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来安、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明光市、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圩区。[6]
滁州气候环境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3]
滁州山川河流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盘山、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成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肥东、南谯、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秀美淮左(5
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高邮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众多,有大型水库2座(沙河集、黄栗树)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成为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点缀在绵延起伏的皖东丘陵上。发挥着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和游览观光休闲的多种功能。[7]
滁州自然资源
滁州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滁州市已探明矿产有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近2000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岩盐、石膏、钙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内唯一的非金属矿产。主要金属矿产有铜、铀、铁、金等。[8]
滁州水资源
滁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迳流量约27.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00多座,总蓄水量23.08亿立方米。可利用长江、淮河等外水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欠丰。[8]
滁州土地资源
滁州市有可耕地54.4万公顷,有林地19万公顷,其他用地30万公顷,难用地17.5万公顷,水域12.3万公顷。[8]
滁州动物资源
滁州市有鸟类15目41科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8]
滁州植物资源
滁州市植物资源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8]
滁州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407.6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城镇化率5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2.55‰,比上年上升1.23个千分点;死亡率5.33‰,上升0.2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22‰,上升0.96个千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9]
滁州政治体制
许继伟:市委副书记、市长
朱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阎中洋:市委常委、副市长
金力:市委常委、副市长
赵鲲:市委常委、副市长
陆峰:副市长
李宝君:副市长
许光友:副市长
姚志:副市长
焦义朝:秘书长[10]
滁州经济
滁州综合
2018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801.7亿元
南湖夜景
,比上年增长9.1%,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930.1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650.9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为12.3:51.6:36.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0%。人均gdp达43999元(折合6649美元),比上年增加4400元。[9]
滁州第一产业
2018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071公顷,减少0.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3%;蔬菜播种面积2.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
全年粮食总产量459.9万吨,比上年增产0.4%。经济作物增长平稳,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065吨,比上年增产3.4%;蔬菜产量91.6万吨,比上年增产4.6%;水果产量71.7万吨,比上年增产2.3%;油料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产1.1%。
全年肉类总产量38.6万吨,比上年增长4.6%;禽蛋产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0%;牛奶产量2193吨,比上年增长13.2%;水产品产量34.8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1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1%;拖拉机42万台,其中大中型2.9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4.5万吨,比上年下降2.3%。农村用电量1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0.99千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53项,完成投资32.24亿元。[9]
滁州第二产业
2018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比上年增长11.4%。
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39.9%,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33.0%,汽车制造业增长21.6%,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0.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2.9%,金属制品业增长12%,烟草制品业增长10.4%,纺织业增长9.4%,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增长8.9%。
年末,全市共有692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3.4%,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8.4%;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290家,产值累计增长17.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8%。
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21.8%,比全市平均增速高7.1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117%,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7.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31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7.1%,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8%,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卷烟127.7亿支,增长8.5%;水泥1237.9万吨,增长1.7%;家用电冰箱457.8万台,增长11.9%;房间空气调节器234.9万台,增长57.1%;彩色电视机502.1万台,增长11.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27.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税总额555.3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利润408.2亿元,比上年增长67.7%。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19.9亿元,可比价口径增长10.1%。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38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利润总额17.8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1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39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房屋竣工面积132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9]
滁州第三产业
201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6.1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47.1亿元,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2.0亿元,增长15.9%。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548.7亿元,增长13.3%;餐饮收入90.4亿元,增长14.5%。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317.8亿元,增长14.2%;限下单位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12.8%。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吃类商品零售额55.1亿元,增长13.1%;穿类商品零售额20.3亿元,增长16.4%;用类商品零售额213.7亿元,增长14.5%,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23.0%,五金电料类增长14.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6.5%,中西药品类增长22.1%,家具类增长10.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9%。[9]
滁州对外贸易
2018年,全年进出口3102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出口总额231144万美元,增长22%,进口总额79110万美元,下降10.2%。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244927万美元,增长8.1%;外商投资企业完成65327万美元,增长28.2%。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76个。[9]
滁州社会事业
滁州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4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8279张,比上年增长5.6%,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7514张,比上年增加916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3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6万人,执业医生6625人,注册护士7602人,卫生防疫人员199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39.9万人,参合率100.56%。[9]
滁州科学事业
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12家。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6家,比上年增加56家;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594家,比上年末增加4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2项、科技进步奖4项。专利申请数1008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5889件,全年授权专利数3131件,其中发明专利611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3.1%,增加值增长13.8%。[9]
滁州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10所,比上年减少78所,在园幼儿数10.9万人,比上年增加1.3%;小学232所,比上年减少6所,专任教师1.4万人,比上年减少1.0%,在校生23.7万人,增加0.4%;普通中学267所,增加3所,专任教师1.59万人,减少0.06%,在校生18.98万人,减少1.7%;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所,专任教师1894人,在校生4.9万人。[9]
滁州文化事业
2017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6.2万册,电子图书381.7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8个,网络分公司7家。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8.76%,电视综合覆盖率99.08%。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7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3.1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35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97万小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449.93万。[9]
滁州交通运输
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6]
铁路
滁州站
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等。滁州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
高等级公路
滁州市区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京台高速、滁新高速;
国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辖各县市: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沪陕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长深高速、宁宿高速;
国道及省道:g104\g312\g205\s312\s206\s226\s331\s101\s307\s310\s207\s205\s209。
宁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宁高速;宁驻高速、淮滁高速,扬武高速、马滁扬高速,沪陕高速、合宁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运航道
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主要通过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进入长江,通过池河航道进入淮河,通过白塔河航道进入京杭大运河。
滁州港距南京港56公里,扬州港70公里。港区南部有滁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把中心港区(滁州市区)、全椒港区、来安港区与长江相沟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凤阳港区、明光港区与淮河、京杭大运河相沟通;东有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把天长港区与京杭大运河相沟通。[3]
滁州主要景点
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影香亭[3]
四名:名人(欧阳修、吴敬梓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记》、《儒林外史》);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3]
滁州滁州十二景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滁州滁州古城
滁州老城古今对比[3]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唐武德三年(620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唐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1858年(清咸丰八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滁州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 | 欧阳修、韦应物、辛弃疾、王阳明、鲁肃、崔白、郭子兴、朱元璋、何文辉、范常、胡松、吴敬梓、王贞仪、吴棠、方浚颐、吕本元、吕彦直 |
现代名人 | 李克强、章益、杭立武、汪道涵、陈学俊、陆元九、穆穆、凌永顺、汪尧田、阮维周、吴继光、张贻惠、汤广福[11] |
滁州城市荣誉
。别 名
涂中、清流、新昌、永阳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2]
所属地区
华东地区[2]
下辖地区
2个市辖区、4个县、2个县级市
政府驻地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龙蟠大道99号[2]
电话区号
0550
邮政区码
23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