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样本_大学毕业证_高中/中专-毕业证大全

因为有缘我们才相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 主页 > 学校所属 > 正文

徐州经济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

了解拥有|徐州经济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徐州经济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毕业证样本。徐州经济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gdp。财政收入

422.84亿元(2013年)

固定资产投资

3090.13亿元(2013年)。。综合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013年,徐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00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3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118.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885.12亿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5]

元,增长12.8%。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2013年,徐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7.8:42.5,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创新型经济发展较快,全市新增百亿元企业(园区)1家、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98.27亿元,占规模以上

三次产业占比情况[5]

工业产值比重达34.2%;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3801.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1%。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2013年,徐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3%,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两降”。

201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跌情况(以上年同期为100)
指 标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3
其中:食品104.3
其中:粮食105.1
油脂96.3
肉禽及其制品104.6
101.4
水产品102.0
107.8
其中:鲜菜107.9
干鲜瓜果107.0
烟酒及用品98.4
衣着102.6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2.5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6
交通和通讯98.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1.1
居住103.2[5]

农林牧渔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3年,徐州粮食播种面积729.53千公顷,粮食总产451.13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92.55万吨,秋粮产量258.58万吨。全年棉花产量3.63万吨,油料产量9.96万吨。

设施农业加快发展

2013年,徐州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7.10千公顷,改造升级7.20千公顷,累计达到126.7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设施农业新增面积、累计面积、耕地占比三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建高标准农田50.67千公顷,累计建成280千公顷。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78.2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3%;无公害农产品3490个,增长26.9%;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40个,增长16.5%。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

2013年,徐州全年肉类总产量105.36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57.93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335.05万头,增长6.4%,出栏564.68万头,增长10.2%;家禽存栏9908.59万只,增长2.0%,出栏2.78亿只,增长10.2%;羊存栏234.42万只,增长6.3%,出栏404.21万只,增长4.5%。水产品总产量18.37万吨,增长1.2%。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13年,徐州全年新建农村道路1225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1.6万户,新增厕改12万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9.21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188公里,改造中低产田9.10千公顷。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38.13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49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26.68万千瓦,增长1.9%。[5]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013年,徐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74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64家,超50亿元的企业1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4和3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23.10亿元,增长17.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2.3%和1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4.2%,集体工业增长19.2%,股份制工业增长17.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

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013年,徐州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盐化工业、冶金业和建材业等六大千亿元产业分别完成产值2757.32亿元、734.25亿元、2458.03亿元、2030.55亿元、921.84亿元和495.37亿元,分别增长9.0%、2.1%、22.2%、20.4%、20.0%和32.3%。重点监测的100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076.64亿元。

主要行业和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3年,徐州37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产值同比正增长,增长面达89.2%。其中,比重较大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实现产值1650.19亿元、974.72亿元、716.85亿元、691.54亿元和617.23亿元,分别增长20.9%、22.3%、14.3%、23.5%和26.5%。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3196.69亿元,增长2.4%。1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15种保持增长。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2013年,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06.88亿元,增长18.4%,实现利税总额1532.70亿元,增长16.7%,利润总额856.08亿元,增长16.2%。在37个行业大类中,29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绝对量增幅%
原煤万吨1972.11-4.3
发电量亿千瓦时574.70-1.7
发酵酒精万千升27.80-4.8
卷烟亿支342.326.3
万吨103.8824.6
万米18058.906.4
轻革万平方米846.8925.5
纸制品万吨1.749.1
烧碱(折100%)万吨9.000.7
化肥(折100%)万吨53.981.2
树脂万吨15.669.6
轮胎外胎万条337.4524.4
水泥万吨2488.691.8
生铁万吨522.4339.2
铝材万吨32.606.8
铲土运输机械266191.2
压实机械446023.8
混凝土机械430675.6[5]

建筑行业发展良好

2013年,徐州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44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2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89.66亿元,增长23.6%;施工面积9979万平方米,增长29.6%;竣工面积3853.46万平方米,增长54.4%。完成省外建筑业总产值523.40亿元,增长28.4%。[5]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13年,徐州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90.13亿元,增长22.1%。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404.18亿元,增长17.3%;外商投资59.55亿元,增长29.4%;民间投资2304.85亿元,增长22.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4.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5]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2013年,徐州第一产业投资31.09亿元,比上年下降18.1%;第二产业投资1707.9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投资1351.14亿元,增长25.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0:55.3:43.7。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559.56亿元,增长24.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8.84亿元,增长3.8%。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48.9%、71.8%和112.1%。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83.34亿元,增长78.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122.52亿元,增长30.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31.09亿元,增长68.7%。[5]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徐州在建项目达到2675个,比上年增加265个,完成投资2709.66亿元,增长20.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82个,完成投资1727.75亿元,增长13.3%。全年新开工项目2100个,比上年增加244个,完成投资2042.32亿元,增长29.7%;全年投产项目2112个,比上年增加387个。[5]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013年,徐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80.47亿元,增长22.7%。其中,住宅开发投资288.94亿元,增长21.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3.99亿元,增长31.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035.43万平方米,增长33%;竣工面积702.67万平方米,增长45.9%;商品房销售面积856.82万平方米,增长22.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65.84万平方米,增长22.8%。[5]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2013年,徐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61亿元,增长14.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6.70亿元,增长17.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1177.21亿元,增长13.9%,乡村市场零售额296.40亿元,增长14.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294.02亿元,增长12.7%,零售业零售额1019.57亿元,增长14.2%,住宿业零售额11.83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148.19亿元,增长15.1%;按商品类别分,食品类、中西药品类、服装类等刚性需求分别增长18.3%、17.3%和17.5%;汽车类、家用电器类和金银珠宝类等改善性消费分别增长19.9%、7.6%和23.2%。[5]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能持续扩张

2013年,徐州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全面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1.37公里,所有县(市)均连通高速公路,2178个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2.52亿吨,货物周转量401.83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2.4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3.79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7%和5.3%。完成港口吞吐量8226万吨,增长14.1%,集装箱吞吐量达5123万标箱。民航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111.28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927.9吨,分别增长14.2%和11.7%。机动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达133.8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59.12万辆,增长17.8%;本年新注册机动车13.75万辆。[5]

邮电通讯快速发展

2013年,徐州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邮政业务量11.79亿元,增长57.9%,电信业务量59.56亿元,增长6.8%;邮政电信业务收入70.42亿元,增长14.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0.49亿元,电信业务收入59.93亿元,分别增长42.9%和11.0%。全年寄送函件2613.4万件,包裹23.11万件;快递业务实现收入3.44亿元,增长112.4%;订销报纸1.18亿份、杂志427万份。20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5.32万户,比上年末减少12.32万户,下降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15.3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5.46万户。年末电话普及率达到113部/百人,比上年末增加4部/百人。网络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555.41万户,比上年末新增79.36万户,增长16.7%。[5]

旅游业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13年,徐州旅游业总收入368.45亿元,增长15.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60.47亿元,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2200万美元,增长30.1%。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3089.73万人次,增长12.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087.15万人次,增长12.2%;入境旅游人数2.58万人次,增长28.1%。4a级旅游景区达10家,比上年增加1家。[5]

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稳步提高

2013年,徐州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4亿元,增长15.3%。主体

财政收入及增速[5]

税种普遍增收,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长较快,分别入库134.70亿元、20.81亿元、12.64亿元、39.79亿元和33.07亿元,增长26.0%、4.0%、11.9%、18.3%和31.3%;增值税入库32.38亿元,下降1.3%。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8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达264.5亿元,增长12.8%。[5]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2013年,徐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4.46亿元,比年初增加520.4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089.77亿元,比年初增加295.0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60.80亿元,比年初增加313.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03.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48.06亿元,分别增加137.92亿元和164.8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451.06亿元,增加95.87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21.4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429.57亿元。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中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75.12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量的55.8%。[5]

   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标名称绝对量(亿元)比年初增长(%)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4.4615.5
其中:储蓄存款2089.7716.4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60.8015.3
其中:短期贷款1303.8211.8
中长期贷款948.0621.0
其中:个人贷款517.9212.7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429.5725.3

保险事业有序发展

2013年,徐州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5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4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5.03亿元,分别增长14.8%和14.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产险支出16.87亿元,增长16.9%;寿险支出2.07亿元,增长11.6%。[5]

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10.85万户,个体经营户32.5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5.5%和10.2%。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777.17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76.89万元,分别增长22.0%和12.8%;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174.3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5.37万元,分别增长26.3%和14.6%。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267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7%,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4%;上缴税收345.96亿元,增长14.3%,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56.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5]

对外贸易降幅收窄

2013年,徐州进出口总额62.89亿美元,同比下降24.5%;出口总额48.97亿美元,下降22.1%。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54.98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7.64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0.9亿美元和2.9亿美元,其中,光伏产品出口1.67亿美元,增长9.6%。私营企业出口额为11.10亿美元,下降1.8%。[5]

对外经济合作进展顺利

2013年,徐州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71家,新批协议外资24.47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5个。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全年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6家,协议外资6.8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5.54亿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个,比上年增加1个,中方协议投资2.0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5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95亿美元,增长41.8%。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1300万美元,增长85.7%,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334万美元,增长210.2%。[5]

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

2013年,徐州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各类开发区利用外资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51.1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9.20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1.3%和80.0%。开发区高新企业工业产值269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4.8%。高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和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为352个、112个,省自主创新产品51个。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6项,省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工业支撑计划项目4项、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4项。[5]

居民收入

2013年,徐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5]

达23770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主城区增长9.4%,县(市)区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63元,增长16.3%。

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5]

2013年,徐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2052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57元,增长7.6%。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02降低到1.97。全市恩格尔系数为34.3%,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徐州经济发展目标

徐州经济总体要求

到2014年底,徐州力争实现以下经济发展目标:((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左右;(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5)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增长5%;(6)进出口总额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

徐州经济推进改革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活力徐州。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负面清单基础上,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清理和废除阻碍公平竞争的障碍,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与合资经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组建管理公司,受政府委托管理国有投融资业务;对资产规模大、改革难度大的国有企业实行管理机制、投资机制改革,探索组建工程机械产业投资基金,构建企业管理团队利益与企业发展绩效密切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国有企业全部纳入统一监管和考核体系。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稳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城镇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两证合一”。统筹抓好农村各项改革。[1]

徐州经济经济转型

突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实现更大突破。瞄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主攻方向,紧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环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徐州经济“升级版”。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后劲调结构的有力抓手,计划安排重大项目200项、总投资3623亿元,其中当年实施180项、年度投资983.5亿元。加快实施郑徐客专、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观音机场二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徐工重型汽车、升华电梯制造、中能技改、雨润物流中心、龙英纺织等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力度,力争徐宿淮盐铁路等20项前期推进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四招四引”,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和以商引商,创新招商活动形式,精心组织好北京、上海、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系列招商活动。着力稳定外贸出口,支持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申报国家级工程机械和地坪地材出口基地。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环境双管齐下,加快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圈、西部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等重点商贸板块建设,提升特色商业街区服务功能,积极促进信息消费,从严打击价格欺诈、假冒伪劣等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打造区域消费高地。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立足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抓住项目建设、培育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创建特色基地等关键环节,推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九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将徐州打造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引导各县(市)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培育2-3个新兴产业。立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拉长增粗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技术、工艺、设备和营销管理方式,争创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接国家和省化解产能过剩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立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必康物流分拨中心、综合物流园、钢铁再生利用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健全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业扩容提质;抓好云龙湖5a级景区创建,规划建设贾汪旅游集聚区,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创新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态,积极发展物流快递、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大力扶持实体经济

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百亿规模企业服务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向上下游辐射延伸,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实施对口帮扶,在融资担保、企业上市、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扶持中小企业加速成长。积极开展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全面落实“营改增”等财税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做好银企对接,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规范实施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试点,继续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保障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用地需求。

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强化开发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健全开发区考核机制,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吸纳力,促进主导和新兴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打造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推动高新区创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扶持泉山开发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帮助新沂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指导睢宁临空产业园、铜山利国工业园、贾汪江庄工业园申报省级开发区,支持丰县、沛县、邳州开发区创建创新型园区。坚持优进劣出、动态发展,推进50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融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年内县域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扎实推进新一轮“丰县崛起”行动计划,赋予“突破睢宁”战略新内涵,确保丰县、睢宁达到省全面小康评定标准;加快促进沛北一体化,支持邳州、新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强铜山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主城区的对接,加快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促进县域争先进位,增强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新增农田托管65万亩以上,壮大农民专业合作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2020工程”,新增和改造升级设施农业20万亩,新建扩建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个。深入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切实加强9个农业示范区、吕梁风景区10个生态农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等环节,发展壮大果品、肉鸭、奶业、大蒜和食用菌5大主导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管理,继续实施山区水源工程,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高产创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1]

相信自己能做到比努力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