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拥有|邵武傩舞19年|原版样本|绝对好使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邵武傩舞19年|原版样本|绝对好使毕业证样本。邵武傩舞19年|原版样本|绝对好使毕业证样本及介绍由高中生受益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含 义
传统民俗舞蹈
功 能
驱鬼逐疫、祭祀功能。。文化遗产名称:邵武傩舞
邵武傩舞:“活化石”期待复活
所属地区: 福建 · 南平 ·邵武市
遗产编号:ⅲ-7 | ⅲ-4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公布日期:2008|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南平市邵武市
遗产级别: 国家第一批(扩展项目)|省级第一批
邵武傩舞简介
邵武,系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在武夷山之南而名。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据和平镇前山坪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 1835 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吸收、发展并传承至今。历史上邵武府辖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四县与和平分县,所以邵武成为傩舞在福建省的主要分布区。
邵武的傩舞,是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五个乡镇都有“跳番僧”之称,除“跳番僧”外,大埠岗、和平还有称“跳八蛮”、“跳弥勒”,桂林乡则分别称为“大番僧”、“小番僧”。
邵武傩舞艺术特色
邵武遗存的傩文化有二大特点。首先,邵武保留的是原始的傩舞而不是发展衍变了的傩戏。中原的傩文化传播到闽越“蛮夷之地”的邵武山区,时至今日,中原地区傩文化已基本消亡,许多地方傩舞也已发展衍变成为傩戏,而邵武不仅保留和传承了中原傩文化,而且保留的是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剧情和说唱的纯傩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傩文化活化石。另一重要特点则是遗存了一些关于傩舞的文字史料。我国南方的江西赣南、福建闽北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有一些傩文化遗存,但是却难以见到傩文化的史料记载。和平镇坎下村的中乾庙保存了一部《中乾庙众簿》,当地群众称之为“庙谱”。实际上是一部庙志,其中就有关于傩祭的记载。坎下村的前山坪自然村更保存了道光十五年( 1835 年)的一方完全是记载傩祭活动的石碑。[2]
邵武傩舞邵武傩舞
跳八蛮
傩舞,是我国远古时期中原地区驱疫逐鬼的一种巫舞形式,历尽千年沧桑,中原地区已不复存在,在邵武市的和平、大埠岗、桂林、金坑、肖家坊、沿山等几个乡镇却至今仍传承了这一古文化的活化石。
据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专门记当地傩祭活动的石碑记载,邵武傩舞始於宋代,迄今已传承了上千年,现仍流行于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乡镇的一些村庄。邵武傩舞保留的是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的“舞”,而非其他许多地方衍变了的“傩戏”,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古傩余韵,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具有原始性,名符其实是古傩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