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毕业证样本图片毕业证样本{模板}图片、学位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等。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地区类型。原 名
陕西省延安专区
所属省。。春秋时,本区为秦国白翟部族所居。战国初期,中部和北部属魏,南部属秦,后全部为秦。秦统一六国(前221)后,本境属上郡。汉仍为上郡。西魏始设延州、敷州、丹州。隋为延安郡和上郡。唐、五代废郡,复设延州、丹州,始设坊州、鄜州。宋改延州为延安府,设坊州、丹州、鄜州。元为陕西延安路。明、清复置陕西省延安府。民国初属陕西省榆林道,后设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初驻陕西绥德)和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陕西省洛川县)。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西省陕北后,于1935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陕西延安,9月6日成立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1942年11月,设中华民国延属分区。1943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延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改为中华民国陕北行政区。建国后,1950年5月改设陕西省延安分区,成立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称陕西省延安专区,设陕西省人民政府延安专员公署。1955年5月,改称陕西省延安专员公署。1968年8月,成立陕西省延安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改称陕西省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6月,陕西省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陕西省延安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陕西省延安地区,设地级延安市,属于陕西省;撤销陕西省县级延安市,设县级宝塔区,属于陕西省。1996年辖1区12县19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3416个村民委员会,162个居民委员会,463354户,19037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2332人)。
陕西延安古土,地灵人杰,美德留芳,英雄辈出。宋代,有刘光世等一代名将;明代,有杨兆等名臣显宦,更有名垂青史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永载史册的刘志丹、谢子长两位革命将领,还有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大批革命前辈。
1936~1948年,陕西延安和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西省吴起镇(今陕西省吴旗县城),进入了由刘志丹、谢子长率部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取得“切尾巴”战斗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取得陕西直罗战役胜利,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中共中央政治局陕西瓦窑堡会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政治主动权。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战役,巩固和扩大了西北苏区。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2月,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正确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和前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在共御外侮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次合作。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由陕西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进驻陕西延安。3月23~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延安召开“三月会议”,纠正并肃清张国焘错误思想的毒害,提高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加强全党和全体红军的团结。5月2日~6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批准遵义会议以来中共政治路线,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为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在政治上、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这一重要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中共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纲领和政策,规定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确定在敌后进行持久抗战的战略任务和作战方针。会议还决定组成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会后,由红军主力部队改编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相继挺进华北前线,对抗侵华日军作战。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陕西延安桥儿沟召开,会议正确分析抗日战争的形势,全面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策,克服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实现中共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奠定基础。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杨家岭召开,着重讨论中共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路线问题,标志中共高级干部整风的开始。1942年2月,陕西省延安整风运动由准备阶段转入普遍整风阶段。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至此,陕西延安整风运动胜利结束。全党空前团结,并进一步成熟。在进行整风的同时,中共中央还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战胜日、伪、顽对解放区的进攻和封锁,支持敌后的艰苦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减租减息,建立三三制政权,精兵简政,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陕西延安隆重举行。会议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制定正确纲领和策略,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会议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但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拒绝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1946年6月,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陕西延安,转战陕西省陕北,继续领导和指挥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直接指挥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军民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宜(川)瓦(子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对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陕西省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西陕北,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4月22日,人民解放军光复陕西延安。陕西省延安人民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口号下,努力生产,参军参战,抬担架,做军鞋,救护伤员,运送粮食、弹药,全力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陕西延安成为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
建国后,陕西延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延安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弘扬陕西延安精神,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陕西延安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53~1978年,全区基本建设累计投资50255万元,陕西延安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左”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影响。1949~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由3776万元增至34385万元,平均每年仅增长4.1%;粮食总产由15534.5万公斤增长到39582万公斤,人均产粮仅有308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53元。1978~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4394万元增至60669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9.9%;工农业总产值由34385万元增至883593万元,年平均增长10.5%。1996年,全区基本建设投资4.8亿元,比1978年增长12.1倍。城乡人民收入成倍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4360元。全区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陕西延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遍布全区,至1996年共发现文物点5808处,其中,近现代史迹407处,近现代代表建筑42处。全区文物点数量居陕西省之首。近现代史迹和石窟寺,为全区文物的两大优势。全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陕西省子长县境内发掘的古鳕类鱼化石距今1.5亿年,安定贝莱鱼化石距今1.3亿年,“黄龙人”头骨化石距今3~5万年。境内有战国时期秦长城和秦直道遗址,有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上的黄帝陵,陕西省宜川县龙王埽的黄河壶口瀑布,陕西省黄陵县与陕西富县交界处的石泓寺,陕西省延安市清凉山的万佛寺,陕西省子长县钟山石窟,陕西省甘泉县美水泉,陕西延安宝塔,杜甫涉足赋诗的少陵川、杜公祠及万花山等。国家和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有24处。
中共中央、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本区的革命旧址有150余处。国家重点保护的旧址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及南泥湾等16处。陕西省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数以千计的宝贵革命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6件,还有陕西省吴旗县革命旧址、陕西省志丹县革命旧址、陕西省延长县革命旧址、陕西志丹陵园、陕西省瓦窑堡革命旧址、陕西子长陵园、陕西省洛川会议旧址、“陕西四八”烈士陵园等。[1]
延安地区地理环境
延安地区位置境域
陕西省延安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处东经107°39′~110°33′,北纬35°20′~37°30′。北连原陕西省榆林地区,南与渭南、铜川、咸阳市毗邻,东临黄河与山西省原吕梁地区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省原庆阳地区接壤。东西宽256公里,南北长236公里,总面积36712平方公里。陕西省延安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陕西省延安市(县级)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71公里。[1]
延安地区地形地貌
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大地构造属鄂尔多斯台坳之陕甘宁盆地的一部分,经过5亿多年的构造运动,在内陆湖盆地停止沉陷后,于上更新世末期发生喜马拉雅运动,地台上升而雏成陕北高原现代地貌大势。更新世末期,高原上先后堆积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经古代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侵蚀轮回,逐渐演变成黄土塬、梁、峁与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1]
延安地区水文
河流以北洛河、延河、清涧河、仕望河及汾川河为主干,形成树枝状的水系网,均属黄河水系,年平均清水径流总量13.38亿立方米。[1]
延安地区气候
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因受季风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综合影响,春季干旱多风,有寒流出现;夏季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多雷阵雨;秋季凉爽多雨,气温下降快,霜期早;冬季寒冷干燥,持续时间长。年平均气温7.7℃~10.6℃,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极端最低气温-28.5℃;7月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9.9℃。昼夜温差大,气温升降快,季节变化明显。年均降水量490.5~663.3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全区无霜期可达179天,北部155天,南部188天。干旱、霜冻、冰雹为农业的主要灾害,以干旱最为严重。[1]
延安地区自然资源
延安地区植物资源
陕西省延安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全区有木本植物540余种,草本植物370余种,农作物360余种,饲养畜禽28种,野生动物106种,野生中药材300多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勤劳勇敢的陕西省延安人民,辛勤培育出许多畅销海内外的名优土特产品,主要有延安小米、延川红枣、延长斤梨、志丹山杏和山桃、吴旗荞麦和山羊肉、洛川苹果、宜川烤烟、,黄龙核桃等。[1]
延安地区矿藏资源
陕西省延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煤炭、天然气、油页岩、铁矿石、石英砂、石膏、紫砂陶土等10余种。煤炭储量71亿吨,石油储量4.3亿吨,天然气储量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储量5000余吨,铁矿石储量71.1万吨。[1]
延安地区延安小米
陕北阳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因而盛产谷子,成熟后稍加工,即成黄灿灿、香喷喷的小米。而其中的魏塔小米和米脂小米是佼佼者,魏塔村是陕北黄土高原黄土文化保持较完整的自然古村落,如今走出大山的陕北魏塔原生态小米,产地原生态,其因地处偏僻,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 因而魏塔村产出的小米、苦荞广受好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小米。
荞麦亦有“陕北三宝,荞麦、羊肉、地椒草”之说。陕北荞麦生长期长,光热能条件充足,加之颗大皮薄、面白粉多、筋大质优,做面食洁白细长,光滑爽口。其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均高于大米、小麦,食之不仅味美,且有防止血管硬化,控制糖尿病和消积化滞及抗癌等功效。因此身价日高,营养学家称之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绿色食品,被誉为现代社会的“贵族食品”、“益寿食品”。陕北魏塔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特性,产出的荞麦在陕北地区首屈一指。荞麦浑身是宝,荞麦花是优质蜜源,荞麦皮是民间的“黑宝宝”,用之填充做忱芯,皮壳性凉、柔韧富有弹性,枕之不仅可明目醒脑,还有保健按摩之效
延安地区经济交通
建国后,中共陕西省延安地委和陕西省延安行署把水、路、电列为延安三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良好成效。1996年,累计建成供水工程12357处,解决农村95.89万人和18.13万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基本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和甲状腺肿等三大地方病。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13个县(市)城市供水工程全部建成使用。1996年增建王窑水库供水工程,延安市城市水源有了保障。50年代初期,全区仅有公路1条,汽车3辆,通车里程380公里。1996年,共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7054公里,各种汽车14435辆。210国道和309国道贯穿全境。1991年12月,西延铁路建成通车。1958年,民航通航,开通西安—延安—榆林及西安—延安—太原―晋中―保定—北京航线,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相配合的交通网络。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全区1996年发电量44279万千瓦时,已有33万伏输电线路138.38公里;11万伏输电线路448公里;3.5万伏输电线路1035.12公里;10千伏以下配网线路15480.9公里。全区197个乡(镇)3381个村民委员会通电,全年用电量81833万千瓦时。
陕西省延安地区土地面积广阔,种树种草条件优越。1996年,全区土地面积5507万亩,人均28.93亩,其中,耕地464.83万亩,占8.4%;有林地1184.25万亩,占21.4%;天然草地3375万亩,占61.3%。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陕西省延安地区的种树种草工作十分重视,1956年和1978年两次在陕西省延安召开全国青年造林大会。陕西省延安地区把种树种草作为改变陕西延安面貌的根本大计,把“建设绿色宝库”、“再造秀美山川”定为再塑陕西延安形象的指导方针。1996年,全区累计造林面积121.94万亩,草场保存面积2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42.9%。
陕西延安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历史上,今吴旗、志丹、安塞、延川、延长、宜川、延安、甘泉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域就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天然牧场。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区的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大牲畜增长较快,生猪稳定发展,羊子优良品种逐年增多,是陕西省肉食品和皮毛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1996年,全区大家畜存栏44.51万头,羊子存栏191.96万只,生猪存栏50.83万头。全区牧业总产值6175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9.20%。畜牧业成为延安地区重要经济支柱。
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1996年农业总产值240181万元,粮食总产量891738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长4.74倍,比1978年增长1.25倍,平均亩产187.8公斤,比1949年增长5.3倍。农民人均产粮578.5公斤,比1949年增长0.95倍,比1978年增长0.89倍。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农田面积达到416.55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25万亩。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9249台,农用汽车1342辆,机械化总动力381546千瓦,比1957年增长544倍,化肥年施用量224006吨(实物量),机耕面积126.89万亩,农村年用电量6215万千瓦时。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4%上升到28%,以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达到19.14亿元,总收入18.29亿元,从业人员129598人,占农业人口的8.4%。
20世纪40年代初,陕西延安工业有过一段兴盛时期,企业82个,职工1.2万人。后因国民革命军胡宗南部侵犯延安,多数工厂迁移外地,许多工人参军参战,企业骤减。至建国时,仅有工业企业8个,职工882人,年产值103万元(折合新人民币)。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有很大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1996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632个,比1949年增长78倍。工业总产值56.2亿元,比1949年增长6936.4倍,比1978年增长41.8倍,形成南煤、北油、中轻纺的生产格局。1996年,原油产量191万吨,产值164166万元。年产原煤641万吨。轻纺工业以延安市为中心,遍布区内各地,主要有食品、纺织、皮革、陶瓷、缝纫等20多个行业,100多种产品。电力、机械工业迅速发展。
邮电局(所)由建国初期8个发展到1996年的165个,职工由37人增至2021人,分别增长19.6倍和53.6倍。邮电业务总量由1.11万元增至7119万元,增长6413倍。邮路总长度3882公里,全区农村电话实现交换程控化,197个乡(镇),3381个村民委员会可通自动电话。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区地方财政收支增长很快。1996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737万元,比1952年的57万元增长1345倍,比1978年的2509万元增长29.6倍;财政支出90026万元,比1952年的368万元增长243.6倍,比1978年的10821万元增长7.32倍。财政自给率85.2%。1996年,银行存款余额514279万元,比1978年增长59.22倍,贷款余额510353万元,比1978年增长26.0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3722万元,比1978年增长128.4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延安商业贸易日益繁荣。1996年,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增至15205个,比1978年的3187个增长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比1978年增长4.4倍。[1]
延安地区社会
延安地区教育
建国初1949年,全区有小学539所,中学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20643人。1996年,全区小学增至5119所,在校学生334292人,教职工162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1%;普通中学186所,在校学生82597人,教职工7072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6750人,教职工1193人;高等院校从无到有,有延安大学、延安医学院、延安教育学院,在校学生5294人,教职工1266人;还有农职业中学17所,在校学生6482人;幼儿园47所,聋哑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109人,教职工48人。[1]
延安地区科学技术
1996年全区有省、地属科研机构1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464人,其中,高级职称777人,中级职称8655人,初级职称19528人,获奖科技成果5351项。[1]
延安地区文化事业
1949年全区有文化艺术机构11个,工作人员21人。至1996年,全区有各类文化艺术机构466个,职工1759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1951年开始建立收音站,1968年建成第一座中波转播台。1972年建成第一个电视转播台。1996年全区广播电视机构发展到14个,工作人员1479人,通广播村1289个,广播覆盖率65.04%,电视发射机功率27.26千瓦,卫星地面站667座,电视覆盖率74.23%。[1]
延安地区医疗卫生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9个增至1996年的387个,增长19.4倍;卫生技术人员由124人增至6463人,增长51.1倍;病床由88张增至4849张,增长55.1倍。全区平均每千人有医生1.64人,有病床2.55张。x光机、心电图机、b超声波、纤维光束胃镜在地、县医院均有配备。地区医院建成“ct”楼,一般疑难病症检查治疗不出地区。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有了改善,地方病得到控制。计划生育取得很大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9‰以下,节育率90.78%;计划生育率88.49%。[1]
延安地区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得到发展。1996年全区有体育机构14个,专职教练82人,累计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104名,其中,省专业队教练2人,运动健将3人,参加国际比赛7人,平世界纪录1人,参加奥运会1人。[1]